深度 探秘“宋史热”背后,你不知道的宋史研究
深度 | 探秘“宋史热”背后,你不知道的宋史研究新格局社会科学报
5小时前
在中国古代更迭承续的历代王朝中,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长期以来,宋史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近期,以北宋仁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一股宋史热。那么,目前我国宋史研究呈现出什么特点?又面临什么问题?
原文 :《开拓宋史研究新格局》
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华瑞
图片 | 网络
近代以断代史分科研究宋代历史始于上世纪20年代,迄今宋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一百年间,宋史研究取得较大进步和成就大致是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至21世纪之交这段时间内,其标志有三个改变:其一,改变了元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对宋代积贫积弱的看法,对宋代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重新确定,即两宋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之世,但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最昌盛的时代之一;其二,宋代的典章制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厘清了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法律制度等,完全改变了钱穆先生所谓宋朝“从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的认识;其三,改变了从近代以来宋史研究在国内外断代史研究中的落后局面。总体而言,国内宋史研究不仅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而且在国内的断代史研究中也从落后跻身于先进行列。
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颇浓
新世纪以来,宋史研究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议题的转型,即由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几个传统大模块的问题讨论向议题的小型专题化和交叉精深化转变,这可以说已是宋史研究的普遍现象;二是释读文献、文本解读、历史书写再检讨、向历史深处的细微进军,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颇浓。
200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世纪以来宋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目前,它大致发展成为全国宋史研究最重要的资料中心,也是研究人员最多的机构。中国宋史研究会挂靠河北大学,编辑刊印《宋史研究通讯》迄今总72期,《宋史研究论丛》已出版23辑,《中国宋史研究年鉴·2015》已出版,今后与中国社科出版社合作定期出版宋史研究年鉴。2010年,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组织、漆侠主编的《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约380万字,分7卷8册出版,不仅是宋史研究中最大的断代史著作,而且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中也是不多见的鸿篇巨制。此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机构也是国内宋史研究的重镇。
国内宋史研究在资料使用方面也有较大变化,已经自“精英著述”扩大到图像与其他非文字的“边缘材料”,越来越多地利用地方志、文书档案、金石碑铭、诗词、笔记、小说乃至书信、契约、谱牒、婚帖、账簿等文字资料,以及历史遗存、考古出土文物等资料。这种拓展不仅反映在资料范围的扩大上,也反映在学者对各类实物资料、情境场景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献资料的互补和互证上。正是这种拓展构成了学科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更切合宋代学术实际
宋代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20世纪,研究宋代学术思想的论著几乎都出自专门研究思想史的学者之手,宋史学者涉猎甚少,在教科书和相关论著中提及的也多是思想史研究者的已有成说。思想史学者往往强调从思想到思想的内在理路,特别是明清之际编撰的《宋元学案》被大多数治宋代学术思想学者奉为圭臬,但是其中存在两个偏向。一个偏向是以理学代替宋学,另一个偏向是贬低了荆公学派。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宋学一直是热点话题。宋史学界重建涵盖宋代学术的宋学,范仲淹、欧阳修等思想家,王安石及其代表的荆公新学派,苏蜀学派等的思想都得到了充分论述,尤其是王安石的新学和朱熹的道学思想研究成为重中之重,出版了系列论著。由此摒弃了此前以理学为主体的旧的学术框架,形成了一个更富有内容、更切合宋代学术实际的新框架。
文章来源:《妇女研究论丛》 网址: http://www.fnyjlc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2.html